身着法袍端坐审判席,他是裁断正义的“审判者”;细致查验法庭安检设施,他是排除隐患的“安全卫士”;常驻群众接待窗口,他是倾听民声的“接待员”;化身知心朋友,他是耐心解纷的“调解顾问”。在平舆县人民法院万冢人民法庭,刘晓庭长“身兼数职”,带领一位法官助理,一名书记员,坚守在司法最前沿。
晨检:严把司法安全关
清晨7点30分,刘晓踏入法庭的首个站点,便是安检入口。他仔细检验金属探测仪等设备的运行状态,“安检是司法安全的第一道防线,不容半点差池。”刘晓对安检人员叮嘱,要确保每一位进入法庭的人员和物品都接受严格审查,将潜在的安全隐患拒之门外。

接待:主动靠前 诉讼服务零距离
在安检室的一角,摆放着一套桌椅——这是刘晓设立的便民接待点。翻开褶皱的记录簿,他开始了今日的接待工作。
此前,这里只是间门卫室,刘晓考虑到,若将服务窗口前移,对一些案情简单的案件答疑解惑,能够切实推动矛盾纠纷诉前化解、就地化解,从而减轻当事人诉累。
“就设在门卫室,让群众一来就找得到!”刘晓还在接待点增设了公告栏和普法宣传栏,小小的门卫室成为集安检、咨询、普法宣传、调解解纷于一体的多功能“服务窗口”。

研判:开庭前的准备
送走最后一位访客,时针已指向9点30分,刘晓赶回办公室,逐份审阅今日要开庭的卷宗。“这起土地纠纷案不光要厘清权属,更得把邻里心结解开。”他一边仔细标注案件的关键点,一边有条不紊地安排今日行程:“下午我们去现场勘察,和村干部一起来调解。”……法官助理蔡润洋在一旁认真记录着每一项工作安排。

调解:微信群里的和解
“刘庭长,这个案件被告说没时间参加庭审。”蔡润洋递过一份民间借贷纠纷卷宗,刘晓仔细翻阅后眉头微蹙——原告急需这笔欠款,若简单按缺席审理,一判了之,可能会激化矛盾,还会面临漫长的执行等待。要想真正实现案结、人和、事了,调解才是最佳方案。
刘晓立即与双方当事人进行电话沟通,耐心释法明理,沟通调解意见。“同意” “同意”,小小的临时微信群成了化解矛盾的“线上调解室”,双方当事人对调解协议达成一致意见,被告当即履行5万元,剩余10万元款项也在隔天一早主动履行到位。
“要站在当事人角度考虑,如何在最短时间、最快流程、最少花费的情况下,让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,把纠纷化解在执行前。”刘晓常挂在嘴边的“立审执一体”,在这起纠纷里见了实效。

开庭:法庭上的审判
调解的余温还未消散,刘晓便迅速投入到下一场合同纠纷案件的开庭准备中。上午11点,随着法槌一声落下,庭审准时开始。法庭上,他将案件关键细节一一记录,用简明的法律术语厘清争议焦点,随着庭审的推进,刘晓如同在纷繁复杂的“乱线”中抽丝剥茧,引导事实逐渐浮出水面,责任的轮廓也随之愈发清晰。

奔波:诉前调解,村支部联合解纷
吃过午饭,刘晓便赶往前岗村。车子在乡间小路上颠簸,他趁着这段时间再次拨通村支书的电话,细细询问起两家的过往纠纷和争议地块的历史渊源——原来,地边田埂的通行问题只是表象,多年前因宅基地调换结下的积怨,才是深埋的症结。
烈日烤的田埂发烫,刘晓深一脚浅一脚地在田垄间查勘地界。此时,脚下的田埂、指尖的泥土都成为了化解矛盾、维系乡情的纽带。
摸清现场地界情况后,刘晓与村干部、当事人一同回到村委会进行调解。他没急着搬法条,而是先叹了口气:“你们两家怄气快十年了,如今孩子们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,难道这点疙瘩还要传到下一代手里?”从土地管理的法规讲到“远亲不如近邻”的乡俗,从当年的调换细节聊到眼下秋收的要紧事,他耐着性子一点点疏导,当事人的情绪也渐渐平息,表示愿意再做进一步协商。


归程:灯影里的收尾
调解完纠纷,回程的路已浸在暮色里。刘晓赶回法庭,为一天的工作收尾,办公桌上摊开的卷宗、翻阅过的法律条文,见证了他一天的忙碌与付出,他拿起笔在合同纠纷卷宗上圈出需补充的证据清单,又在笔记本写下本周待跟进的工作事项。窗外夜色已浓,办公室的灯光落在卷宗上,也落在他俯身书写的背影上——这样的夜晚他已记不清经历过多少次,但每一次低头书写时,法徽都会在灯光下微微发亮。

乡村法庭就像法治的毛细血管,案件再小,也是基层治理的脉搏;纠纷再碎,也连着千家万户的悲喜。在广袤乡土,还有无数个“刘晓”——他们坐在便民窗前倾听最朴实的诉求,蹲在田间地头化解最“土味”的纠纷,用沾满泥土的脚步和滚烫的心,把公平正义写进烟火人间。